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大自然中的聲、光、電、磁、氣等物理現象對農作物也能起到如高效化學肥料一樣的功能和作用,因此被人們稱作“物理肥料”。即【光肥、電肥、磁肥、聲肥、氣肥】。科學家發現二氧化碳氣體能給農作物增加碳素營養.美國科學家在作物生長發育的旺盛期,定期給農作物噴灑定量的二氧化碳,結果使大豆的產量增加了58%,甜菜增產五成,水稻增產65%,高粱增產2倍以上.目前在我國二氧化碳氣肥已廣泛應用于溫室大棚內。
對于工業企業而言,捕獲二氧化碳的成本將被向下游銷售二氧化碳的收入抵消,隨著下游二氧化碳市場需求量的上升,逐漸積累“碳循環利潤”。這與德國處理垃圾的經濟思維是一致的。對于下游的“富碳農業”工廠而言,“富碳農業”產業不僅可以使農業大幅增產,提高食品總供給,而且可以消耗二氧化碳,進而改善我們的生態環境。
“富碳農業”是踐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承諾“將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目標的得力保障。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全球世界氣候治理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翻開中國乃至世界生態經濟發展的全新篇章。
2015年在沈陽市蘇家屯區王剛鄉進行的小試實驗結果表明,大田玉米和水稻分別增產了18.5%和33%,每畝平均投入氣碳肥一千公斤,相當于投入600元每畝。
2016年6-7月的一個月零五天在沈陽新民鶴湖農業的小麥基地每畝氣碳肥投入近100元,多產糧食300-305斤,相當于多收入300元左右每畝。
2016年的5月在沈陽市蘇家屯區永樂鄉的油桃和蔬菜溫室大棚基地,西芹一個生長季每畝增產1000公斤,投入氣碳肥350元,每畝純收益增加了4000元以上,在油桃品種上每畝增收近萬元,設施農業上的產出效益非常可觀。